北京烧烤老店“晶晶烧烤”的玻璃门上,一张转让通知在盛夏的烈日下格外刺眼。 这家连续多年登顶大众点评区域榜首的夫妻店,周末流水从2.5万暴跌至8000元。 老板娘晶晶苦笑着摇头:“累了,不想等亏到狼狈再关门。 ”她的炭火现烤羊腰子曾是胡同里的烟火符号,如今却败给了一份实付177元、到手仅133元的外卖订单,平台抽成和补贴挤压下,这份订单相当于打了6.5折,勉强够付水电费。
晶晶的困境绝非孤例。 2025年上半年,全国超160万家中小餐饮闭店离场,热门商圈空置率飙升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6月餐饮收入增速从4月的5.2%断崖式跌至0.9%,创十年最低。 当堂食沦为奢侈品,头部品牌却悄然掀起一场“瘦身革命”:肯德基将新店面积砍到传统店的1/3,单店投资压至50万;中式快餐品牌“鱼你在一起”的Mini店面积仅30-50㎡,比标准店缩小75%,人力从5人减至3人;永和大王甚至把“超值店”塞进60㎡空间,像乐高积木般嵌入写字楼电梯间。
这场剧变的导火索,是2025年爆发的外卖世界大战。 京东高调推出“七鲜小厨”自营外卖店,扬言3年开万家门店;美团立即用“浣熊食堂”中央厨房狙击;饿了么则甩出“满18减18”红包,把用户养成“外卖瘾君子”。 日均订单从7000万单暴增至2.5亿单,相当于每5个中国人就有1人靠外卖填饱肚子。 立信咨询的调研揭穿了繁荣假象:75%的消费者因外卖更便宜放弃堂食,86%的人发现常去餐厅外卖更低价时直接“改点外卖”。更残酷的是,44%的人减少堂食频次,转而囤积5.9元咖啡和0元奶茶。
补贴大战正在扭曲餐饮业的筋骨。一份宫保鸡丁堂食卖48元,外卖券后价仅19.9元还免配送费,价差背后是商家流血承担70%的补贴成本。 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算过细账:顾客实付28.88元的外卖,商家倒贴7.15元,平台只出3.7元。 当中腰部品牌被迫设置“外卖占比不得超28%”的红线时,外婆家却借50家“轻店型”外卖店实现业绩增长230%,Shake Shack在北京开出纯外卖“中央厨房店”,连宣称“绝不做外卖”的太二酸菜鱼也低头妥协。
Mini店的爆发,本质是成本高压下的绝地求生。 2024年食材价格涨12%,服务员月薪突破4800元(涨幅15.7%),上海商铺租金高达24.37元/㎡/天。 当400㎡大店日均流水不足万元时,30㎡的Mini店反而靠“少人+外卖优先”跑出利润:鱼你在一起Mini店首月盈利4万元,肯德基“小镇Mini店”扎进武当山、牡丹江,用低至1/3的投资成本掘金下沉市场。
但极致压缩的代价正在显现。 某连锁品牌把炸鸡用油周期从3天延至5天,消费者吐槽“9.9元汉堡面包像纸板”;当小龙坎、大龙燚的Mini店用预制菜狂冲单量时,食品安全投诉量同比激增32%。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加盟市场,某头部快餐加盟商坦言:“房租低是小店最大诱惑”,但单店营收天花板显著,食材涨价时抗风险能力远弱于大店。
资本的游戏规则加速了行业分化。 京东自营外卖店“七鲜小厨”和美团“浣熊食堂”批量复制“去厨师化”档口,用预制菜和算法调度碾压传统厨房。 这些没有堂食的“幽灵厨房”,以每单2.8元配送成本吞噬夫妻店的生存空间。 晶晶们被迫二选一:要么加入补贴内卷,把炭烤腰子换成油炸速成品;要么像20年餐饮老炮蒋哥一样认输:“以前觉得小店没面子,现在活下来才是真本事”。
当烟火气让位于效率,吃的本质正在被重构。 美团数据显示,25-35岁群体占午市消费68%,超七成要求40分钟内吃完离场。 火锅单人订单暴涨162%,年轻人用“自提小火锅”替代社交聚餐。 库迪咖啡把门店塞进苏宁电器和华莱士,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社区;盒马MINI用1/10的投资成本实现坪效反超大店,生鲜占比高达70%,这些嵌入电梯间、便利店甚至菜市场的“餐饮零件”,正在用标准化模块取代市井温度。
餐饮人并非没有挣扎。 某麻辣烫老板守着空荡大堂叹息:“每天堂食就几个人,全靠外卖撑店”;中百集团紧急改造12家社区超市,浙江联华华商推出“联华富德”小业态门店,试图用更近的距离对抗平台抽成。 但这些努力在86%消费者“外卖涨价就换店”的冷酷选择前显得苍白,立信咨询调研显示,仅15%的人愿意在外卖恢复原价后继续下单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浩的警告正在应验:补贴大战打破价格平衡,堂食萎缩与外卖膨胀的剪刀差下,餐饮业正滑向“量价俱损”的深渊。 当晶晶们撕下转让通知时,肯德基的Mini店正以每天3家的速度在全国复制,这张50万元投资的“安全网”,兜住的是巨头们的增长财报,漏掉的是巷弄里熄火的炭炉和冷掉的铁板。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
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配资专业在线炒股配资,股票114在线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